傾聽的技藝:從訪談中學會理解他人
在許多領域中,無論是學術研究或產業實務,我們都需要透過訪談,從研究對象或用戶身上收集他們對產品或議題的經驗與看法。
那麼,要如何進行一場好的訪談呢?這或許是每位訪談主持人都曾問過自己的問題。
《傾聽的技藝》一書的作者 Annette Lareau,將自己數十年累積的訪談與田野經驗,鉅細靡遺地分享給讀者。身為社會學領域的教授,Lareau 書中談論的訪談多以學術研究為主,但其中許多概念與技巧,對在業界進行用戶研究的訪談者同樣具有啟發。書中收錄的大量實例,大部分都來自她進行《不平等的童年》研究時的真實訪談紀錄,讓讀者能從中觀察並學習訪談的實踐方法。
訪談的三個階段
這本書將訪談劃分為三個階段:訪談前的準備、訪談進行中、以及訪談後的分析。作者在每個階段都提供了豐富的案例與實用建議,讓讀者得以洞悉一場訪談從開端到結束的完整樣貌。對曾經主持過訪談的人而言,相信書中許多細節都會引發強烈共鳴。
以下是我從書中學到的三個關鍵洞見。
一、訪談前:樣本數與代表性的質疑
訪談作為質性研究的一種方法,與量化研究強調「數據的廣度」不同,它更注重「經驗的深度」。在質性訪談中,研究者關注的是個體間的差異與思維脈絡,而非統計上的普遍性。因此,有時只需與五位受訪者深入對話,便足以進行分析。
作者提到一個簡單的判斷準則:當訪談中已不再出現新資訊時,就表示資料蒐集已達飽和。
因此,當他人質疑「樣本這麼少怎麼能代表整體?」時,我們可以回應:「質性訪談的目的並非追求統計代表性,而是透過深入的資料蒐集,理解現象背後的意義。」
二、訪談中:研究者的身份會影響所見
在訪談與觀察的過程中,研究者的背景與經驗,會影響我們認為什麼是「重要的」、什麼是「值得記錄的」。此外,我們在社會中的位置,包含年齡、種族、性別等社會標籤,也會影響別人如何看待及對待我們。他們對待我們的方式,也決定我們的行為方式。
作者指出,主觀難以避免,但關鍵在於「意識」與「反思」。
她舉例說明,研究助理們在田野筆記中的差異,往往來自他們的童年經驗。例如,中產階級出身的助理,習慣孩子直呼大人姓名,因此在研究中觀察到孩子使用敬語稱呼大人時,會特別覺得突兀並記錄下來。
面對這樣的差異,作者建議:認識自己,並持續自我反思。
當我們理解與自己社會位置相近的人可能會以相似的方式詮釋行為,就能主動換位思考,嘗試以不同視角看待現象。此外,若事先確立觀察重點,也能減少背景因素帶來的干擾。最終,了解自己的預設與偏好,是與偏見「共處而不被牽引」的第一步。
三、訪談後:讓分析貫穿整個研究
在質性研究中,分析並非只發生在最後,而是貫穿整個研究過程。研究者會隨著資料的累積,不斷評估新出現的發現,思考對立的解釋,並逐步聚焦於核心問題。
作者建議,研究者可以像電影導演一樣,為研究設定一個關鍵主題詞。
導演法蘭西斯・柯波拉(Francis Ford Coppola)在拍攝《教父》時,以「繼承」為主題;在《竊聽大陰謀》(The Conversation)中,則以「隱私」為核心。他認為這個單字能在無數決策中提供方向——當他猶豫角色應該留長髮或短髮、開車或騎車時,他會問自己:「主題是什麼?」藉此重新聚焦。
同樣地,研究者也能透過設定一個關鍵詞,協助自己在龐雜的資料中保持聚焦。
當我們握緊這條主線,就能逐步梳理出研究的核心,並暫時放下不相關的支線議題,專注於最重要的問題。
傾聽,不只是提問的藝術
除了這三個階段的精華,我特別喜歡書中將實際訪談對話完整呈現,並逐句剖析何謂好的提問與追問。作者不僅示範如何引導談話,更強調如何建立訪談者與受訪者之間的信任與默契。
無論你是初入門的研究者、設計師,或單純對「傾聽」感興趣的讀者,《傾聽的技藝》都能帶來豐富啟發——它提醒我們,真正的訪談,從來不只是提問的藝術,更是理解他人的技藝。
